在东利社区文明书院里,剪纸非遗传承人李秀君正手把手教孩子们剪出黄河浪花纹样,近邻活动室飘来《黄河赋》的吟诵声,与院中太极队行云流水的招式相映成趣。这幅动态相宜的文明图景,正是黄河路大街以文明赋能社区管理的生动注脚。2025年,大街以群众需求为导向,让文明服务如春风夏雨般滋润每个旮旯,在黄河岸边绘就“人人参加、处处有景、不时可感”的社区新画卷。
筑基培元:文明生态立体成长
走进玉景社区“文明会客厅”,72岁的张阿姨正带着“银龄模特队”排练新编列的扇子舞。“曾经排练要四处‘打游击’,现在舞蹈室、书画室、智能借阅柜一应俱全,实在是太方便了。”张阿姨的慨叹,折射出大街“质量赋能”举动的成效。经过盘活油田晚年服务站、城市书房等共建资源,10个社区完成文明空间焕新晋级,打造出东利非遗工坊、“两新集体青年夜校”等文明地标。
这种蜕变源于大街立异的“文明生态培养法”:桑榆书院每周开设智能手机使用课程,协助200余位白叟跨过数字距离;“青葵方案”培养40余名青少年成为非遗小传人;中青年则经过“青年夜校”把握新媒体运营、AI根底学习等技术。“分众化”服务形式以青少启智、中青赋能、银龄乐享的模块,让全年龄段居民都能找到精力归属,完成文明服务精准供应。
破圈共生:资源活水奔涌不息
夜幕降临,辛兴社区“文明实践夜集”总会演出美妙的场景磕碰:东营银行员工带着居民演练防诈情形宣扬,社区文艺爱好者在露天舞台唱响吕剧,夜市里艾草香气与摄生讲座交错……这种“破壁交融”,源自大街建立的“文明资源云图”。经过整合共建单位、社会组织和社区达人,构成包括教育、医疗、艺术等8大范畴的服务清单,本年已精准配送文明活动80余场。
更令人欢喜的是“居民点单-专业接单”的良性循环,燕山社区打造“燕小匠日子驿站”,建立“美好修理热线”,为居民建立发家门口的民生服务渠道,在人间烟火里显示美好家乡的温度;在玉景社区“文明超市”,居民可像选购产品般组合20余项服务,立异的“文明积分银行”,让居民参加自愿服务可兑换烘焙课程、泊车优惠,已带动500余人从“旁观者”变身“共建者”。
润心赋能:管理画卷缓缓铺展
“起先就想着包些饺子给孤寡白叟,谁成想这热火朝天的爱心餐,真把大伙儿的心聚到一块儿了。”暖光饺子铺创始人李培华笑着展现账本,经过“爱心饺子”义卖,为孤寡白叟送去2000余份餐食,让辖区白叟感触到了社区的浓浓关心与温情。这种“文明IP+社区经济”的立异形式,正在三个试点社区开花结果——玉景“美好糕点坊”成为亲子烘焙讲堂,辛兴“星光夜集”孵化出12个微创项目,物华社区“暖光饺子铺”交融手艺传承与助老供餐。
更深层的改变在文明滋润中悄然产生。反诈公园里,白叟们跟着“三句半”学习识骗技巧;家风故事会上,宣讲员叙述我国精力和十大英模等英雄事迹;辛悦集城市书房里,孩子们围坐在全国劳模杜全芳身旁,经过宣讲“走进”她看护社区39年的风雨进程,让劳模精力化作触手可及的星光,文明滋润正成为翻开社区善治之门的金钥匙。
“曾经总觉得文明活动是年轻人的专利,现在从文明书院的手艺课到社区广场的戏剧擂台,咱们晚年人也有了展现舞台。”物华社区居民刘大爷的话,道出了居民群众的一起心声。从青丝翁妪到垂髫小儿,从线下体验到云端同享,当文明成为社区管理的“黏合剂”,当每个居民都成为文明发明的主体,这条奔涌的“文明黄河”,正滋养着新时代社区管理的膏壤。(群众新闻记者 孙乐佳 通讯员 张淑月)